中压线路故障率、客户平均停电时间首次实现“双减半”,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下降54%。这是去年以来,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对昆明东川、禄劝、寻甸“北三县”地区开展人才帮扶取得的积极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地处昆明北部的东川、禄劝、寻甸供电面积占昆明的46%,公用线%,等效用户数占全局的21%。2022年,“北三县”停电时户数超昆明供电局的40%;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为全局的1.9倍。对于昆明电网来说,着力补齐“北三县”地区在规划、建设、运维、客户服务全业务链条中的短板,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迫在眉睫。
按照南方电网公司“优东提西、强地带县”的安排部署,昆明供电局按照“精准对焦、精准选人、精准定责、精准激励”工作思路,在云南电网公司范围内首次启动“北三县”人才帮扶,着眼于补齐县(区)级供电企业在规划建设、设备运维、客户服务等关键业务短板,选择17名优秀人才到东川、禄劝、寻甸三家指标偏低的县(区)供电局实施精准帮扶1至2年,进一步促进供电可靠性指标、管理上的水准以及员工能力全面提升。
通过帮扶责任压实,“北三县”中压线路故障率、客户平均停电时间首次实现“双减半”,昆明供电局14家县区局一流指数首次全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县域五星班站所增加至8个、四星班站所增加至47个,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下降54%,大幅度提高了“北三县”地区的供电可靠性,提升当地用户用电获得感、满意度。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随着昆明供电局人才精准帮扶在“北三县”硕果累累,将持续增强人力资源灵活配置对关键指标提升、重点任务攻坚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解决电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昆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排头兵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
第一次学会使用10千伏发电车、第一次运用抱杆式绝缘小平台开展带电作业……从变电修试所作业管控组组长到寻甸供电局挂职计划生产部副经理,杨和俊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很多第一次,也让他从一名“萌新小白”成长为配网生产专业管理人员,一年帮扶下来成就感爆棚。
从小受父辈援建迪庆的影响,杨和俊在得知昆明供电局开展“北三县”人才帮扶行动后,第一时间就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2014年进入昆明供电局以来,我的工作轨迹主要在主网,也希望熟悉一下配网生产的相关业务知识。”杨和俊认为,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更应该积极投身到艰苦复杂的地区,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
与主网严谨的计划性不同,10千伏及以下配网会遇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2023年4月10日,杨和俊来到寻甸供电局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就遇上了10千伏钟灵线故障抢修。通过优化操作流程,他解决了抢修作业文件一齐上传的问题,建立了低压报修书面布置记录票模板,并推广到其他兄弟单位。
杨和俊坚信“在办公的地方碰到的都是问题,在现场全是办法”。为此,他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贴身携带办公用品和设备,把办公室转移到现场,现场风险管控、业务办公两不误。到岗以来,杨和俊超三分之一时间都在现场,足迹遍布寻甸县的16个乡镇。
在抢修作业中,杨和俊发现由于当地地理环境复杂,绝缘斗臂车、“脚手架式”绝缘平台无法派上用场。他会同带电作业中心专家、供电所运行人员、运维承包商,推动“抱杆式”绝缘平台引进并应用,有效解决山区带电作业难点问题。“抱杆式”绝缘平台运用以来,全年处置故障跳闸3起,缺陷18起,累计节省4166.6个停电时户数,降低客户平均停电时间0.88小时/户。
不仅是推动“抱杆式”绝缘平台的运用,杨和俊还自学并推广应用配网故障录波分析技术,带头使用交直流接地故障试送仪。“最开始,我们针对20起故障查找时间超过6小时的故障记录进行录波分析,在路途远、线路长且缺乏故障快速定位手段的情况下,供电所运维人员人工巡线查找故障很困难。”杨和俊介绍,使用该技术后,寻甸供电局累计分析了100多台开关录波,有效提升了快速复电效能,并对故障查找提供了辅助依据。
经过一年的帮扶,杨和俊超额完成“双减半”的任务:寻甸供电局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从2022年的8.87小时/户一下子就下降至2023年的3.07小时/户,同比降幅65.41%;中压线次/百公里·年一下子就下降至2023年的3.52次/百公里·年,同比降幅55.32%。
本月初,胥达完成了对东川供电局的帮扶任务,回到昆明供电局安全监管部安全监察专责的岗位后,就立即投入到昆明供电局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策划中,推进全局12个专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工作。
在东川供电局挂职帮扶期间,胥达担任建设管理部经理助理一职,主要负责推进建设领域的工程进度、物资仓储、结算增资、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原来在昆明供电局的岗位工作职责是安全监察,是机制管理和监督工作。来到东川之后,专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需要开展大量内外部沟通协调工作,工程建设、物资仓储等跨领域的专业技能水平进步不小,更重要的是全盘协调推动项目落地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回想一年来的帮扶经历,胥达直言收获很大。
由于东川乡镇村落分布分散、电网网架薄弱,线路更易受到气候和环境影响而发生跳闸,使用户停电时间比较久。为解决这一问题,胥达到岗后全力组织推动配网可靠性提升项目落地,通过配电自动化开关布点优化、网架完善等项目,他紧盯供电可靠性指标,优先推动配电自动化提升项目落地,并组建东川供电局项目攻坚小组,精细编制“一项一表”作战图,一图管控物资到货、外部协调、工程推进情况,软硬件支撑确保可靠性项目落地。
为解决项目管理体系建设薄弱的难题,胥达牵头成立联合项目部,业主、施工、监理关键人员常态化集中,压缩管理链条,实现任务共担、指标共建,有效提升项目统筹管理效率。同时,他还建立了“两表一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其中,“项目全过程推进表”可细化分解项目前期和实施进度节点工作;“结算全过程管控表”连通项目后期到结算前,明确项目经理、物资、承包商等各方责任节点;“项目和作业安全日碰头机制”发挥联合业主和两表管控效能,实现项目堵点动态解决,指标问题实时分析,多方位推动项目规范敏捷落地。
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东川供电局配网自动化可靠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23年,东川供电局提前完成全部51个点位的投产,配自任务全局排名第2,连续2年实现全局首家投产,投产配网基建项目71项,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目标,年度中压客户平均停电时间2.9小时/户,同比下降66.24%,中压线次/百公里·年,同比下降51.17%,一系列成果让东川区的城镇和乡村居民用电更加可靠。
帮扶一年来,胥达围绕东川供电局供电可靠性提升攻坚任务和项目建设工作,逐步总结形成了一套符合东川实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经过一年的历练,今后我在管理策划方面会更加接地气,考虑现场差异,能落地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胥达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把在东川供电局学到的宝贵经验和做法运用到下一步的实际在做的工作中,积极为全局供电可靠性及电力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在禄劝供电局云龙供电所帮扶一年来,每当外出作业看见崭新的基杆和导线,吕熙总会感到很欣慰。从昆明供电局电网规划与建设部主电网规划专责到禄劝供电局云龙供电所所长,吕熙一年来严格按照昆明供电局“北三县”供电可靠性攻坚的工作思路,积极地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着力解决电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2023年以前,这对吕熙来说还是报告里的一个空泛概念。如今,他跑遍了云龙乡220公里的10千伏线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吕熙全心全意解决当地用户的用电问题,保障村民用电无忧。以云龙乡古宜村委会景美村小组为例,今年全乡面临严重用水短缺问题,古宜村委会景美村小组的41户村民生活用水及64亩农作物的灌溉用水出现短缺,极度影响村民日常生活。
接到村民反映的用电需求后,云龙供电所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开展勘查,经过5天的紧张施工,架设供电线只三相动力电表及设备。4月9日,景美村送来锦旗,感谢他们有效保障村里抽水房的电力供应。
“云龙乡山高树密、交通不便,电网线路健康度较差,运行环境恶劣,要实现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中压线路故障率‘双减半’目标任务,压力巨大。”结合云龙供电所在日常运维、检修、故障抢修等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吕熙通过生产、基建、规划等手段,从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提出设备改造、网架优化、新增布点等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线路供电可靠性。
近期阶段,完成老旧小支线的改造来消除线路隐患;中期阶段,主动申报3个转供电、网架优化项目,逐步优化配网结构;远期阶段,提出新增35千伏预舱式变电站布点需求,并与楚雄供电局按照“共同提出、合作共建、共同享用”的思路,力争将35千伏新增布点项目纳入规划,优化云龙及周边片区中压网架结构。
为提升电力线路运维水平,吕熙积极探索采用“三维激光建模+红外测温+无人机自动巡检”模式,并以10千伏云龙线为试点,建立线路三维模型,智能化分析线路树障、线房距离不足、温度异常等缺陷隐患,配合使用局放测试仪开展线年以来,云龙供电所共计处理林木隐患300余处,完成10余处线房隐患治理,紧急缺陷处置2次,大大降低因缺陷隐患导致的设备故障,圆满达成了“双减半”的帮扶目标。
今年1月,昆明禄劝供电局与云龙乡签订电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合作协议。在吕熙看来,这也为电网项目落地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的帮扶工作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他表示,云龙供电所全员将聚焦供电所规范化建设,以满足村民用电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用电满意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满格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