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6日黎明时分,南斯拉夫的天空被忽然出现的轰炸机遮蔽。在“第25号计划”的周密部署下,纳粹德国的空军大规模轰炸了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爆炸声此起彼伏,建筑被摧毁,道路被轰成废墟,通信线路完全瘫痪。混乱的民众涌上街头,试图挽救被压在废墟下的亲人,但城市的求救信号始终没有办法抵达前线指挥部。
纳粹德军的行动速度让南斯拉夫军队猝不及防。指挥系统陷入混乱,许多高级官员和指挥官无法接收上级的命令,更加不用说协调部队的调动。南斯拉夫原本并不强大的通信系统,在轰炸中接连中断,各部队独立作战,甚至连德军的行踪都难以掌握。而在激烈的战斗中,南斯拉夫的防线大面积崩溃,德军的装甲车和机械化部队如同洪流般席卷各大城市。
南斯拉夫王国政府陷入困境,军政系统内部矛盾加剧。部分官员试图寻求谈判解决,但更多的人则陷入恐慌,既无力抵抗,又无法撤退。前线的士兵士气低落,在德军空地配合的全面压迫下,他们不得不不断后退,有时候甚至是一触即溃。大批军械武器被丢弃在战场上,补给线路被切断,许多士兵陷入无望的绝境。
战局的演变像一次慢慢浮现的灾难,最终在4月17日以投降的形式画上了句号。根据条款,南斯拉夫的大部分领土将被德军直接控制,其余部分则被划分给了意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轴心国盟友。王国政府随之解散,整个国家几乎是在大势中瞬间分崩离析。
在贝尔格莱德陷落几天后,南斯拉夫者联盟的领袖铁托通过秘密管道集合了仍然忠于反法西斯事业的,他决定以更强有力的方式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抗侵略者。4月10日,铁托以南共中央的名义发布了一份面向全体国民的宣言,他呼吁所有人不要因为眼前的失败而丧失抵抗意志,而是应当团结起来,一起投入反抗运动。随着这份宣言的发布,沙哑的广播声、秘密传单,还有在被占领区流传的小册子,成为散播起义号角的重要媒介。
1941年6月,德军对南斯拉夫的占领已经持续了几个月,整个国家被德国的铁蹄牢牢踩住,民众生活陷入了没办法忍受的黑暗。就在这个紧张而压抑的环境中,南斯拉夫展开了全面的组织工作。他们秘密联络潜伏的党组织成员,在各地募集武装反抗的基础力量。
6月27日,“南斯拉夫人民游击司令部”正式成立,铁托成为总司令。他从第一天起就全身心投入到游击战的部署中,迅速通过地下渠道发布命令,联络各地的抗德力量。经过仔细制定的行动方案,7月4日,南共中央发布号召,发动全国范围的武装起义。在村庄、小城镇和人迹罕至的山区,武装起来的农民、工人和左翼支持者纷纷开始行动,袭击德军据点、破坏补给线路和重要设施。
乌日策,一个位于山区的关键战略小城,很快被起义者成功解放。乌日策成为第一个解放区,也成为整个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的象征。如此迅速的战果,让德军措手不及,他们开始调动部队试图重新夺回乌日策,但面对熟悉地形且充满斗志的起义军,他们一时间难以取得有效的进展。
到了9月初,乌日策解放区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具有规模和功能的抵抗枢纽。铁托和南斯拉夫高层决定将游击战的领导中心直接迁入该地区,从这里更系统地指挥全国范围的反抗运动。在解放区,铁托亲力亲为协调各项事务,在军事指挥之外,重点推动地方性的政权建设。以党员为骨干力量,各级解放委员会迅速建立起来,形成了一套名为“解放委员会”的地方自治机构体系。
为了增强区域内的凝聚力和信息传播效率,一份反映南斯拉夫纲领的报纸《战斗报》开始正式出版。《战斗报》的文字由志愿者在隐蔽的条件下排版和印刷,随后迅速在解放区内部和被占领区传播。
1941年进入秋季时,德军对南斯拉夫的占领持续加深,力度逐步升级。游击队在敌后活动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补给路线日,铁托对游击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南斯拉夫人民游击司令部”升级为“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统帅部”。
曾经单打独斗的游击小队现在能够最终靠统一的联络系统协调行动。无论是袭击敌军据点还是伏击敌军补给车队,各支队伍间能更高效地配合。德军对此感到头痛,因为游击队的行动逐渐变得更具有威胁性,常常打得出其不意,对占领区的稳定形成了极大冲击。
到12月21日,经过长期的游击战实践,在反复袭击与防守间积累的经验让南斯拉夫的抗敌力量更成熟,铁托决定成立一支正规部队——第一无产阶级旅。这支新组建的部队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游击分队,它有着严格的编制、系统的后勤保障和统一的指挥体系,更重要的是,士兵们在成立前已经经历过多场战斗洗礼。当地的游击司令部从各个分队精挑细选出了一批作战经验比较丰富的战士,他们被赋予了建立起一支军队雏形的责任。
到1941年年底,南斯拉夫人民的规模再一次扩大。截至此时,正规军与游击队的总人数上升到8万人,游击分遣队的数量也发展到了92支。如此庞大的力量,使得南斯拉夫的抗战从原本的零星打击,开始向全境联动的敌后战线推进。当德国的伞兵部队、装甲部队轮番出动逼迫游击队时,武器装备的差距成为游击战斗中最明显的短板。
武器难题没有让游击队停下脚步,而是在极端情况下激发了创造的潜力。在一片隐秘的山区内,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型兵工厂被悄然布置起来,作为游击队的后方补给基地开始运行。在南斯拉夫那座不起眼的小型兵工厂里,短短几个月的生产数据已令人震惊:3.1万支步枪、7万发子弹、600挺修复后的机枪和大量的掷弹筒。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中国战场,物资的匮乏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整个抗战期间,虽然国民政府已经尽力扩充兵工体系,但每个月步枪的产量也只能达到14000支左右,至于火炮,更是因为工业基础的薄弱几乎没办法自主生产。
而在敌后坚持作战的八路军,资源更为有限。以华北平原上的标志性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为例,这座工厂年产步枪约4000余支,机枪的产量仅有百余挺,已经被视为八路军核心的生产基地。彭德怀曾多次强调黄崖洞的战略价值,称其为“掌上明珠”,足见对其重要性的珍视。但即便如此,八路军武器匮乏的现状依旧难以改变。如果将八路军早期的三个师加起来的全部装备数量,与南斯拉夫游击队当月的产量相比,差距之大亦是显而易见。
这一切背后,隐藏的是工业基础的巨大差异。南斯拉夫游击队虽然条件艰苦,但依托相对较为完整的巴尔干工业基础,即便在极端困境中仍能迅速组织生产;而中国战场,面对的是更早期的工业化程度和更加严酷的外围条件。工业国的底子,赋予游击战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开始向各国的反法西斯力量提供支持,其中南斯拉夫游击队成为斯大林重点援助的对象之一。苏联通过隐秘的运输线路,源源不断地向铁托部队输送和重型装备。据统计,这些军援包括15.5万支步枪、3.8万支冲锋枪、1.6万挺机枪和6000门火炮。
苏联援助还扩展到了重型武器领域。南斯拉夫游击队甚至得到了69辆坦克和500架飞机的运送支持。这些装备在抗击德军的过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坦克和飞机,它们对敌军装甲部队和军事据点形成了有效的反制。
除了苏联的支持,英国也通过抗击法西斯的国际框架向南斯拉夫提供帮助。在一次迅速的援助行动中,英国甚至给铁托的部队送来了一个满编的装甲旅。这支装甲旅装备齐全,可以有效的进行较大规模的攻防行动。
尽管有如此多的外部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铁托的游击队在战争中依然承受着巨大压力。从1941年至1943年,南斯拉夫境内的德军部署了五个主力师,再加上克罗地亚伪军的三个仆从师,总计八个师左右。
游击队虽然比早期得到了加强,但在德军的重压之下,依然面临很艰难的生存挑战。在主要战略要地,德军频繁发动扫荡行动,利用机械化部队和空中力量对山区解放区展开屡次突袭。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被困死在固定区域,铁托的游击队不得不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
尽管遭遇了数次濒临灭顶的危机,游击队依然没有被完全消灭,而是通过迅速转移阵地、持续扰乱敌人的策略一次次从危机中脱身,最终成功坚持到德国战败。
参考资料:[1]赵克仁.试析英国对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的政策[J].国际论坛,1989(1):44-50
铁托领导的南共游击队在纳粹德国投降前发展到70多万人,解放了全部国土,自己打下的江山,又和英美关系不错,自然不可能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被苏联控制当苏联的卫星国,和苏联的关系迅速恶化,先是被踢出工人党情报局组织,也不可能加入华约组织[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