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李金复授少将军衔,年仅50岁的少将,未来可期,出路光亮。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4个月后,他递送请求书,要求转业,这让许多人不能了解。
李金复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等他到上学年纪时,新中国建立,他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小学生。
从小德才兼备的李金复,高中进入南京十三中就读,高考前夕,西安军电在全国进行隐秘特招。
“教训主任把咱们叫到办公室,说咱们这一批人都被保送到一家军事院校读书,让咱们回家咨询爸爸妈妈赞同。”时隔多年,李金复仍清楚得记住其时的现象。
不必参与高考,仍旧有学上,家里很快就赞同了,直到拿到通知书,李金复才知道是去西安军电。
满怀等待和同学一同踏上征程,火车刚进入西安,铁路周围都是破破烂烂,沿途的房子很低矮,看到这样的现象,车上的同学们都不由有些绝望。
等李金复他们一行人走到边家村邻近,灯火通明,高楼挨着高楼,心中不由涌起自豪感。
军事院校的日子,规整划一,入伍练习,军事化办理,给学生们上了最早的关于安排纪律的一课,也培养出他们坚决不移的精力。
规整的方阵、响亮的军歌、共同的绿色戎衣、兴奋的报导声,这校园的全部,都在李金复心中留下深入的印记,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一周点一次名,一次班会,一次全班读报学习。”提起在校园学习的时刻,李金复十分思念,他说其时读“预科”时,全班同学都共同寻求“满堂红”,哪怕周末也全班一个不落,在教室上自习。
多年的学习生计,让李金复不管何时都保持着不断学习,寻求进步的习气,这种状况让他在后续的作业中无往不利。
在校园学习的时刻,刚好碰上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们也吃不饱,一到周末,校园就安排他们一同到市郊工厂扛面粉,到农田里去砍白菜。
李金复学习雷达专业,1962年迁到重庆林园持续学习,其时中国社会浪潮一波接一波,他在大学里足足待了八年,可谓悲欢离合尝遍。
结业后,满怀对未来的希望,李金复被分至国防科工委第十二基地,基地远离人群,坐火车到兰州,还要十几个小时火车到清水,再搭乘部队专线才干抵达目的地。
许多人都被这绵长的旅程磨去热心,加上看不到未来,许多通讯兵挑选转业到当地。
“既来之,则安之”,李金复咬牙坚持下来,对自己从事的作业有明晰的定位和知道,“时刻仅仅长短问题,今后国家还需要这批人来从事导弹发射、技能查验测验问题。”
后来,因局势变化,李金复又来到第二十五基地,他总是很忙,爬高低低检测设备,调试作业,来来奔波,不久后升为雷达技能整体师副主任。
1978年,春风导弹检测有数据空白,为了补偿这个空白,李金复又来到银川组成机动雷达检测站,三年后担任站长。
李金复作业一向尽职尽责,唯有一次,因站里的技师扔烟头到纸篓里,不小心引起火灾,层层追责下来,李金复降职到副站长。
他没有诉苦,更仔仔细细地对待作业,在一年后官复原职,1989年,李金复担任第二十五基地参谋长,四年后,得授少将军衔。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大搞经济成为其时的主旋律,李金复萌生了到经济领域重新开始的想法。
他干脆利落地打了转业请求,顺畅转到中信公司任职,担任中信华东集团的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从通讯兵到少将,再到中信副总经理,李金复的每一步,都走得结壮有力,对他来说,做经济和做通讯,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依从心里,坚决挑选,一条路走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