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8日,俄罗斯梁赞州杜布罗维奇靶场,“国际军事比赛-2021”“航空飞镖”项目第二阶段“作战使用”多个课目比赛在此进行。其中,重装空投能力历来是强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这一课目比赛非常引人注目。
近几年,中国空军在重装空投上进步明显,2019年运-9代表队曾夺得运输机组冠军。今年我国产新型运输机运-20首次参赛,表现如何也为各方关注。
记者了解到,今年该课目比赛的显著特点是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主办方要求各参赛队一定要使用三联伞、投4至5吨货台。而中国空军因伞型特点不同,习惯上多用二联伞。多了一具伞,货台重量也不同,空中飘行的规律完全变了。以往训练、比赛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几乎被清零。
13时许,靶场上空,一架运-20呼啸而至,后舱门徐徐打开,牵引伞和主伞先后横向飞出,紧接着一个深色的大型货台滑出机舱、向下急坠。几秒钟后,3朵巨大的白色伞花灿然绽放,货台仿佛被一只无形之手一拽,下坠之势立缓,平稳地向下飘落,数十秒后在靶标附近接地。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空军另一型参赛运输机运-9,他们也顺利完成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记者从裁判组了解到,两个任务分队的首秀表现都不错。运-20飞机机长马骏和运-9飞机机长史学伟和记者说,比赛中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恶劣的气象条件。当天,靶场上空近10米/秒顺风,是国内训练中很少遇到过的,已接近装备设计的允许空投极限值。但我两型运输机参赛机组不仅经受住了复杂气象条件的考验,更扛住了赛场战局突变带来的冲击。
运-9飞机领队杨宝平和记者说,伞具和平台发生明显的变化,要求机组在测风方法、误差控制、空投时机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加之,空投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靶场标识“三无”条件下进行,让这种调整复杂性倍增。“赛前,咱们进行了10多个台次三联伞空投强训,虽说这样的数据量对于摸索总结规律还远远不足,但是我们通过不断复盘、集体研究攻关,把有限台次的训练效益挖掘到极致,不断接近‘线岁的年轻组合,他们战胜困难的另一个秘诀是团队默契。“在空中可能遇到任何突发情况,尤其是实施前决定性的时刻,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涉及到整个机组的复杂联动,这时候机组成员的默契非常非常重要。”飞行员王羽灏说,经过无数次的磨合,他们已密切协同如一人,能用简洁的交流,完成复杂的调整。有一次训练,机组第二轮测风时发现空中风速急剧变小,当时舱门即将开启,时间紧迫,但他们果断改变空投方案,不到10秒钟就临机调整到位。
在战争这个最具不确定性的领域,积极应变、善于机变是军人必备的素养。面对规则之变,赛场天气之变,中国空军两型运输机机组以变应变,始终牢牢掌握主动权,在国际赛场展现出了应有的素质,也揭示出谋求未来战场制胜之道的一种辩证法——以扎实军事素养和团队默契之“不变”,应对战局的瞬息万“变”。
解放军报符拉迪沃斯托克8月29日电 肖勇利、姚冠辰报道:当地时间29日上午10时许,“国际军事比赛-2021”“海上登陆”“海洋之杯”项目闭幕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33号码头举行。俄国防部副部长叶夫库罗夫中将、各参赛队领队分别致辞。按照“海上登陆”项目比赛成绩,赛事组委会授予中国参赛队“最佳陆战排”、中国参赛队陆战二班“最佳陆战班”、下士白永坤“最佳狙击手”称号,并现场颁发了奖杯、奖章。各参赛队随后举行了分列式。
“此次比赛,全体参赛队员同台竞技、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结下了深厚情谊,留下了美好回忆。中国参赛队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过硬作风,赢得主办方和各参赛队高度赞扬。”中国参赛队领队何银胜表示,回国后将进一步总结参赛经验,并将成果运用到日常战备训练中。
据悉,今年“海洋之杯”项目比赛共设置5个课目,中国海军广元舰参加了火炮对海射击、消灭浮雷射击和舰艇抛锚系浮筒3个课目比赛。广元舰于闭幕式当日下午启程回国,参加“海上登陆”项目的队员将于次日乘中国海军运输机返回国内。
北京时间28日晨6:30,库尔勒赛区天刚蒙蒙亮,天山脚下的这片戈壁滩还没有苏醒。荒漠深处,准备进行综合赛的“国际军事比赛-2021”“晴空”项目赛场早已忙碌起来。
在备赛区内,张贴着各国标识的10台战车正在进行“体检”。现场修东西的人或钻进车底,或打开各个“暗门”,细细地检查着每一个部位。从各类油液到发动机,从电路到气路,影响战车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装备保障组组长马旭山向记者解释:“参赛车辆上的每一个零件,哪怕是一颗小螺丝钉,都有它的检修标识,可以精准判断要不要进一步检修。”
另一边,弹药保障组组长杨庚午正与战友驾车载着比赛所用的弹药缓缓驶上赛道。他们的任务是,保证6个射击点位上,准时准点放置好各参赛队使用的导弹。这可是一个细致活儿:坑坑洼洼的地面极容易让导弹发生磕碰,为最好能够降低运送过程对导弹性能造成的干扰,车速一定要保持在30km/h左右,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杨庚午还时不时地叮嘱驾驶员“慢一点”。
10:30,比赛真正开始。马旭山紧紧盯着前出的战车,手里的对讲机几乎贴到了嘴边。战车是参赛队员比赛的利器,只有保证战车处在最好的状态,参赛队员才会有更好的发挥。不论是经过车辙桥还是涉水场,如果驾驶员操作不当,就易发生故障。当战车经过砂石路时,大石块也容易把战车的减震带弄坏,让这位装备保障组组长的心总是踏实不下来。
在“晴空”项目比赛中,按照规则,导弹与靶弹交会在5米之内即算命中。那么,这个结果怎么样判定?在距离赛场1公里左右的一个方舱内,来自陆军某试验训练区的张衍滨和战友全神贯注地操作着仪器。他们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靶弹和导弹图像。这套由我国提供的光电经纬仪,以一流的精度受到了赛事各方的一致认可。
比赛期间,如何精确捕捉、稳定跟踪随时发射的高速目标?对于张衍滨他们而言,这无疑也是一场实战。合理选择跟踪策略、精确设置设备参数……张衍滨和记者说,从各个角度捕捉的飞行弹道,最终融合在一个立体的空中网格内,让人清楚、直观地看到靶弹与导弹之间的距离,为裁判的最终判定提供较为可靠的技术数据支撑。
“每次从屏幕上看到各国参赛队导弹命中目标的精彩瞬间,心情总是很激动。尤其是看到中国参赛队取得好成绩,更是自豪。”说起那些场景时,张衍滨脸上难掩兴奋。
“在现场总是很忙碌,没有很好的方法欣赏比赛。比赛结束后,还要忙着出报告。但无论到多晚,总会忍不住抽时间看一遍今天比赛的回放。”杨庚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