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军用无线电台展示早期对讲机真像砖头!

来源:环球体育 发布时间:2025-01-01 19:01:40 阅读: 1

  

建国初期的军用无线电台展示早期对讲机真像砖头!

  1949年元月刚解放的天津,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当时最大的电信企业,只有迁移过来的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下属的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天津),即天津电工二厂(后来的天津无线厂)),规模小,技术空白,所用元器件甚至螺钉都是进口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全国的电信产业,只有规模很小的12家企业,职工总数不到4000,这就是统治20多年给我国电子工业留下的全部家底,中央人民政府组建重工业部下属电信工业局(简称十局),先后由解放军通信先驱王诤、刘寅、王士光担任正副局长,对全国各地接收的电子通信工厂派出厂级领导干部,组织恢复设计生产。

  1930年12月,红军从18师缴获的半部15瓦电台,发报机损坏,只能收报,这是红军第一部电台。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使用的通讯设备,有的是从部队缴获的,有的是从苏联买的,从军师到营连,五花八门,不成体系,只有团以上部队才有少量无线电台,营采用有线电话,营以下则主要靠军号、哨子、信号弹和手电筒来联络,严重影响了战斗力。而美军从团级到排级都拥有完备的电台,可以每时每刻呼叫空军的火力支持。

  美国加尔文制造公司(摩托罗拉前身)1940年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部单兵背负式步线,大量装备于二战美军

  步谈机,又称步话机,是一种小型近距离短波语音通话设备,是“大哥大”的原型,类似于今天的对讲机。1940年,美国摩托罗拉的前身加尔文制造公司,为美国军方发明了步线,是世界上第一款步话机(其实是单兵背负式电台),1942年又研制出第一款真正的手持式步线,这两款电台大量装备于二战战场上的美军。

  发射方式A2J调幅话,收发同频,按讲方式,用塑料开关(类似现在对讲机的PTT按键)控制收发。工作频段3~5MHz,发为主振式,收为超外差式,5个拇指电子管,电源1.5V、90V二组电池,体积340*80*85cm,5节拉杆鞭状天线型步话机复杂得多,技术难度非常大,生产较晚,产品出现很多质量上的问题,特别是塑料收发开关接触不良甚至断裂,并没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量应用。

  2号步谈机即702步谈机,由天津无线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研制, 1950年开始研制,1951年4月研制成功,主要装备营及以下(连排班)部队。参考美国摩托罗拉的前身加尔文制造公司的SCR300跳频步话机设计,小型便携式,体积小、重量轻、输出功率小、耗电省、携带方便。采用鞭形天线公里,调制方式选用调幅(AM)、调频(FM)、单边带(SSB)等。

  702步谈机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军用步谈机,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一种电台,产量超过8000部,深受朝鲜战场部队战士欢迎。702步谈机也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王成的现实原型人物——通信员于树昌在战场上使用最主要的电台(这是现实中的真实的情况。而电影中王成使用的是下文介绍的背负式71型2W报话机)。

  南京无线型报线型报话机是南京无线W报话机,主要装备团营级,可以收发等电报和调幅电线MHz,发信部分三个频段,收信部分两个频段。发信输出功率:报1.6—2W、线W。收信灵敏度报不劣于7μV,线μV。一般移动情况下用D71型组合电池供电,连续上班时间约30小时。固定使用时也可使用71型整流器从电网供电。整机体积41.6×19.5×31.5cm,重16公斤,主要是采用背负式携带。

  南京无线型报线种天线米带负荷线圈(中部加感)及顶部辐射叶鞭状天线公里、通线米顶部加辐射叶鞭状天线(鞭状五叶天线公里、通线米偶极天线型报话机,鞭状五叶天线型是战术通信电台,主要使用地波实现连续通信。若使用天波,并配以长度适当的偶极天线或者更好的天线,在传播条件良好时可进行更远距离的通信。收信部分为典型的单变频超外差接收机(射频放大—变频—中频放大—检波/音频放大),经输出变压器带动耳机以及送受话器。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王成和71型报线型报话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普遍的使用,志愿军的无线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金城战役(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战役),迫使美方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在这一战役中,师、团、营之间的通信全靠2瓦71型机。在地形复杂时,营、连间的通线瓦机承担。正因为如此,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后来称赞:“熊猫”军用通信产品在朝鲜战场上立了功(南京无线电厂后来改名为南京熊猫电子)。

  左为五十年代初“大八一”电子管式,右为后来六十年代研制的“小八一”晶体管式

  八一式15瓦短波电台(102报话机,俗称“大八一”),是由天津无线电厂研制的一款最高输出功率为15瓦的CW/AM短波电台。其衍生型号102E和102D被解放军大量采用,并经历了多次战争的考验,一直使用到了70年代小八一电台成熟并被替换。

  发射机是主振式,短波频率2-7MHz,功率15W,由天津无线电厂日本立木工程师负责发射机研发。接收机是典型的超外差式,短波频率2-10MHz,中频465kHz,汤柏如工程师负责接收机研发。第一批叫101电台,随后改进的叫102,抗美援朝以后解放军正式列装才叫八一型电台,大量装备师团一级,受到部队报务员的欢迎。1952年立木随日侨回国,由冉宪廉负责发射机,李进良负责整个八一电台的改进与生产。

  91型150瓦电台由南京无线W报线型收信机组成,采用手摇发电机或者交流电电网供电,配备军师级通信队,用于志愿军司令部与各兵团、各兵团与下属各军、各军与下属各师之间的联络。在使用双极天线w电台的通信距离可达上千公里,完全满足战区与国内以及战区内的联络。

  91型电台在抗美援朝时作为远程通信的主要设备受到志愿军通信人员的高度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仍曾大批量生产,在军、民通信中得到普遍应用。

  小八一电台是短波调幅制(AM)收发机,在1.6MHz~12MHz短波波段范围内覆盖了三个频段(1.6~3.0、3.0~6.0、6.0~12.0MHz),收发一体化设计,铝合金外壳,使用机身下挂的电池盒供电。接收机和发射机可以独立供电,其中接收机基于139型接收机设计。发射机的功放管暴露在面板上,以便按时换。发射功率能够达到15W(CW)/4.5W(AM)。

  在60年代末,我军装备开始向着轻便化发展,晶体管硅两瓦电台应运而生,六十年代开始试制,七十年代初定型,主要装备营连级单位,成为当时我军的主力机型。

  配有斜天线和鞭状天线。用鞭状天线时,战士可背负电台在匍匐前进等状态下工作,保持运动中通信。工作频1.5-6MHZ,发射功率2瓦。